7月28日世界肝炎日之际,新华网特邀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王占山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侯金林教授,围绕肝癌早筛与防控展开深度探讨,聚焦AI辅助诊断技术在破解肝癌筛查难题中的作用。
谈及当前癌症初始检出率偏低的现状,王占山秘书长直指核心问题:肝癌检出率低,一方面受限于现有筛查手段的效能,另一方面,如何精准锁定肝癌高危人群并实施有效随访,也是亟待突破的关键环节。他强调,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数量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筛查与监测,成为实现肝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核心抓手,更是提升肝癌整体疗效的关键所在。
侯金林教授进一步补充道,肝脏是 "沉默的器官" ,早期隐匿性强,在病变早期往往难以被人体感知。同时,常规体检对癌症筛查的针对性不足,加之大众主动筛查意识薄弱、对肝癌高危因素认知欠缺,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不少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他特别指出,肝癌筛查需遵循 "三筛而后管" 原则:首先检查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其次通过肝弹检查,精准测定肝脏脂肪含量与硬度;在此基础上通过FibroScan+aMAP评分、FibroScan+FAST评分这两个新路径,评估肝癌风险,精准识别肝癌高危人群,最终实现全程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FibroScan(中文名:福波看) AI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希望。该技术能精准检测肝脏脂肪变程度,定量评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具有无创、快速、精准等优势。若该技术普及,将优化资源分配,完善防控链条,推动政策调整。对患者而言,早期检出也能带来更优的治疗方案选择和更好的预后,治疗成本也更低。对于如何推动技术应用,王占山秘书长提出建立标准化技术应用体系、推动技术与医疗资源融合、搭建协作网络等建议。侯金林教授则针对肝癌高危人群,在生活方式与干预层面给出三点具体建议,并借此世界肝炎日倡议:公众应主动关注肝脏健康,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让每一个家庭远离肝癌。
此次专访清晰勾勒出当前肝癌防控的现状与挑战,更让人们看到了 AI 辅助诊断技术在肝癌早筛领域的巨大潜力,为筑牢脂肪肝等高危人群的肝癌防线指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向。